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导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洪宇宙、魏宗万、张光北主演,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
该剧演述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是魏、蜀、吴的兴亡史,共分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战》(6577集)、《三分归一》(7884集)五大部分。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 [1]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战火熊熊,刘家的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2]
(部分剧照来源 [3-4] )
(分集剧情来源 [5] )
蜀汉人物:110页;曹魏人物:1022页;东吴人物:2228页;东汉人物:2838页;西晋人物:3840页;少数民族人物:4041页。
原著:罗贯中
总导演:王扶林
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
副导演(助理):吴晓东、邰祖辉、陆涛、李煌、赵妍妍、刘庆祥、徐艳玲、荀皓、任凤坡、马丽珠、赵丕玉、康铭、顾凤莉
编剧:杜家福、朱晓平、叶式生、周锴、李一波、刘树生
三国影视故事撰写:张笑天、张天民、苏叔阳、毕必成、于力
剧本参定:戴临风、刘世德、孟繁树、王扶林
文学编辑:袁枫、于永和、米杰成
总策划:王枫
策划:于广华、王扶林、方庆浩、刘瑾如、阮若琳、任大惠、张天民、周明、洪民生、贾文增、戴临风
总制片人:任大惠
制片人:周明、刘瑾如
制片主任:郝恒民、尤世军、单雨生、张光前、张纪中、王小颖(协调)
制片副主任:汪瑞、阙新、袁乃旗、郝德俊、欧阳三宝、陈长龙
总监制:王枫
监制:戴临风、杨伟光、张天民、于广华
总摄影师:李耀宗
摄影:陈军、王殿臣、刘书亮、毕福剑、任萌、张驰、吴喜增、郑宏宇、魏秀志、张绍林、鞠峰、黄河清、顾人柏、张静宇、顾其铭、张宏林
剧照摄影:赵新昌
特技摄影:陶坤明
航拍摄影:石少生
总剪辑:傅正义、洪梅
剪辑:赵丕玉、邓瑛、傅国航、梁志强
道具监制:牛玉谦、白春涛、钱晖、关喜玉、白利卫、贾绍武
选角导演:李法曾、王贵娥、顾凤莉、周丽华
配音导演:吴珊
美术设计:何宝通、高国良、劳保良
动作指导:刘绍春、李增
总造型师:张立棠、李金祥
化妆:杨树栋、吴靖、范怀林、宫跃君、魏绪成
服装设计:赵庆霞
灯光:孙永福、李荣惠、葛树文、张宏伟、雷丽沙
总录音:毛玉山、宋宁宁
录音:刘振东、张孟祥、房雷、武建伟、叶邦伟
语言录音:张
烟火:张勇、侯风景、梅永、孙秉臣、朴光赫、于浪、王
旁白:吴俊全
(资料来源 [7-8] )
(部分角色介绍来源 [9] )
注:标*的集数表示该集的片尾曲由插曲充当。
●孙彦军刚进组时,竞争的角色是曹操,但导演王扶林认为孙彦军白皙、英俊、有书卷气,分明是刘备的形象,于是派他去演了刘备。蔡晓晴导演给刘备设计了许多种不同的哭法,特别是哭关羽时,孙彦军自己都哭晕过去了。
[5]
[13]
●“诸葛借风”的戏分拍摄于1994年初的隆冬时节,扮演诸葛亮的唐国强却必须披着单薄的道衣,光脚散发,飘然而行。两天的拍摄结束,他的双脚已经冻得又红又肿了。
[14]
●《三国演义》在当时是一部耗资巨大的鸿篇巨制,然而,这一剧组全体工作人员,为了把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搬上荧屏,历尽了千辛万苦,拿到的却是当年全国影视界最低的酬金。唐国强更是笑称:“我们人人都是二百五(每集片酬只有250元左右)。”为了拍片,许多人一二年没回家。一位新加坡导演曾考察过《三国演义》剧组,他感慨万千地说:“你们真正是在为中华民族拍戏!”
[13]
[15]
●剧中需要大量铠甲,但剧组认为用金属制作加工困难,而且太重,最后采用了在塑料中兑入颜料压成甲片的办法来代替,实拍效果很好。
[14]
●1987版《红楼梦》在日本每集卖了1000多美金,后来日本人又来买《三国演义》,制片人任大惠咬咬牙报了1万多美金,日方竟然连还价都没还。而日方为了引进《三国演义》,光翻译费用一集就达到了1万多美金。
[13]
●洪宇宙在没饰演周瑜之前,蔡晓晴导演起初让他试演赵云一角。洪宇宙说,我就是冲着周瑜来的我不愿意演赵云。在没演周瑜之前扮演了袁绍。最后在试装时非常成功,所以就成功扮演了周瑜。 [16-17]
(资料来源 [18-20] )
《红楼梦》拍摄完成后,中央电视台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将名著《三国演义》也搬上荧屏。1987年年中,电视工作者戴临风、阮若琳,历史学家刘世德、冯其庸,评书《三国演义》的监制袁枫和《红楼梦》的制片人任大惠召开了一个会议,定下了改编“三国”的方案。但不久传出了福建电视台、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乃至日本影视界都预备拍“三国”的消息,央视于是中止了拍摄计划。由于种种原因,各家的拍摄工作都未能如期展开,央视重新启动了拍摄三国的计划。
1989年7月,王扶林被任命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总导演。1990年6月,“三国”领导小组成立。8月,剧本创作会议召开,编剧组成立。剧组达成共识:充分尊重原作《三国演义》,同时参考《三国志》中有价值的史料,把120回的章回小说改编成80集的剧本(最终剪辑成84集),大的框架由群雄逐鹿、赤壁大战、三足鼎立、南征北战、三分归晋五部分组成。截至1990年12月15日前,累计完成文学剧本中的76集,不久初稿全部完成。领导小组专门组织了一个剧本讨论小组,对剧本进行反复讨论,剧本经过数次易稿,最后定稿红皮书时,是1991年12月30日。实际上,《三国演义》的编剧们是和主创人员同时进驻,同时工作,修改剧本也和开机拍摄交叉进行。
1990年8月中旬到10月初,演员遴选李法曾和顾凤莉走访了北影、八一厂、北京人艺、青艺、儿艺、总政、空政等单位,确定了第一批候选演员78人;导演组又陆续选看了各地送来的演员录像资料,并派出三位副导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员。遴选演员工作进行了将近10个月,于1991年5月底结束。角色基本确定后,剧组于1991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演员学习班,有6位专家分别为演员授课,内容包括三国的时代背景、汉代礼仪、汉代风俗、古代战争与阵法、古典名著的改编等。学习班中,总导演王扶林谈了导演总体构思,他提出电视剧的改编宗旨是:在大关节上,基本符合原著《三国演义》;根据电视剧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尊重原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突出“提倡仁政,反对暴政”的价值观;赞美三国英雄们的忠义精神。 [14] [15] [21]
《三国演义》的制作采取了“总导演掌握基调、统一风格五位导演负责具体拍摄总导演负责后期制作”的模式,1991年3月正式开拍,经过近三年的拍摄,到1994年1月拍摄完毕,1994年10月正式首播。 [5] [21-22]
《三国演义》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近1亿元用于建造拍摄基地,7000万元则直接投入拍摄。剧组在涿州搭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摄影棚,每个棚的面积为1200平方米,两棚共耗资约4000万元;无锡的“三国城”和同期为电视剧《唐明皇》而建的“唐城”共耗资约2000万元;涿州的“汉城墙”、“街道”、“铜雀台”约耗资3000万元;服装1000余种、3万多套,耗资约500万元;道具近7万余件,耗资约700万元;共耗资1亿多元。涿州和无锡的两大影视基地此后仍在为各影视剧组服务。 [14]
剧组动用了规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动用群众演员一项就达到了40余万人次。其中,1992年6月拍摄的“官渡之战”,便动用了解放军一个师的兵力,耗资40万元左右;拍摄“火烧赤壁”时,剧组动用了9台摄像机和1架直升机,分别从水、陆、空三个方向同时拍摄,动用船只72艘,大火烧掉50多车木柴,20多吨汽、柴油,并请来3000多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拍摄期间,五个剧组还曾辗转包括河北、内蒙古、四川、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江苏、湖北、云南等在内的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取景。 [15] [23-24]
1994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中国大陆播出,随后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全部或部分播出。许多海外人士在肯定此剧的同时,建议中国电视工作者对其予以精编后打入国际市场。从1995年8月开始,中央电视台组建了由电视剧的主创人员组成的创作集体,将84集电视剧重编为每集90分钟、共19集的精编版。保留《三国演义》原著中名段名篇,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从桃园三结义始,至诸葛亮北伐中原失败病逝五丈原止。删节部分以旁白的方式贯穿,并在各集开头增加吴晓东的串讲,以便不太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了解故事。 [25]
(资料来源 [14] [21] [23] )
尊重原著 主题鲜明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去芜取菁、删繁就简,成功地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原著中脍炙人口的段落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情节,都在剧中或以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动的细节,让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赞叹、感慨、惋惜、落泪;随着人物命运的演变及悲剧的结局而领悟人生的哲理。(周金华评) [26] [27]
电视剧的导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从多方面开掘剧作的意蕴。此外,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评述,对三国时代精神的再现,还是对统治者和黑暗社会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明君贤相、国家和平统一的渴望,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张宗伟评) [28]
表演精湛 人物生动
《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卓有成就,不仅各类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而且主要角色都个性生动、色彩鲜明。(电影网评) [1] 电视剧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黄忠、赵云、姜维等。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夸张,甚至笼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电视剧则把他们还原为人,使他们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再加上演员精彩的创造,使剧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周金华评) [26] [27]
艺术成就高历史感强
电视剧《三国演义》制作的精良,构思的独特,剧中极具渗透力的文化气息以及那份似乎是浑然天成的大气磅礴,使人叹为观止。(电影网评) [1]
编导从全剧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设计、音乐、歌词的创作以及历史氛围的营造,都追求一种豪放、雄健、古拙、悲壮的艺术风格,这种美学风格,与东汉、三国时代的美学风貌是相一致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美学风貌。对白采用原著中较为浅显的文言,保留了原著对话语言的精炼、生动、传神,也与全剧的艺术风格相和谐。音乐风格古朴、典雅、凝重,与全剧的风格浑然一体。歌词蕴藉、典雅,有汉魏乐府五言诗的风韵和人生哲理的况味。(周金华评) [26] [27]
美术、服装、化妆造型、灯光、道具,一直到总剪辑,都在原著的“电视化”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有场景的设计,都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曾庆瑞评) [14]
战争戏不尽如人意
对于千军万马的交战,编导注意了阵势的布置与变化、指挥联络的方式等等,对几大战役的决战场面拍得很有气势;也有不少交战场面流于一般,缺乏特点,甚至显得马虎;至于许多交战场面只有将领的厮杀,众多士兵却只是摇旗呐喊,不合古代战争的实际,则是因为受制于小说原著而不得已。总的来说,战争场面既有超越小说之处,也有未能充分传达小说韵味之处。(沈伯俊评) [29]
马上交战的场面可谓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打得精彩的并不多见。相对而言,第52集“夺占西川”中张飞与马超的激战,倒是比较真实、紧张、好看的。可惜多数马上开打的设计显得招式呆板,节奏缓慢,激发不起人们的观赏激情。(钟艺兵评) [14]
部分情节改编不足
改编者的辛勤努力,使剧情曲折合理、摇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富于情致,艺术感染力超越了小说而获得较大成功。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编者只是用电视语言简单地演绎小说情节,就显得比较单薄,感染力不强。(沈伯俊评) [29]
在风格上过分强调“写实”,使得剧作对原著空灵、浪漫的传奇风格表现不大充分,比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就不如原著传神。(张宗伟评) [28]
演员更换过于频繁
电视剧中有些角色甚至是重要角色,几次更换演员,影响观众的情绪。赵云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电视剧中却用了三位演员扮演,第二位演员比第一位演员更年轻,观众看了经常怀疑这是不是赵云。东吴鲁肃本是忠厚长者,第一位演员演得很成功,不料也更换了,观众很难将两个鲁肃联系在一起。还有魏延、姜维等角色,也是如此。后来的演员未必不如前者,但一经更换,观众对角色的印象就会模糊了。(邓楚栋评) [14]
相关文章推荐:
三国演义 |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 中央电视台 | 王扶林 | 蔡晓晴 | 张绍林 | 孙光明 | 张中一 | 沈好放 | 孙彦军 | 唐国强 | 鲍国安 | 吴晓东 | 陆树铭 | 李靖飞 | 洪宇宙 | 魏宗万 | 张光北 | 三国 | 魏 | 蜀 | 吴 | 东汉 | 西晋 | 王扶林 | 蔡晓晴 | 张绍林 | 孙光明 | 张中一 | 沈好放 | 优酷 | 土豆 | 爱奇艺 |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 中央电视台 | 中国大陆 | 王扶林 | 蔡晓晴 | 张绍林 | 孙光明 | 张中一 | 沈好放 | 杜家福 | 朱晓平 | 叶式生 | 周锴 | 李一波 | 刘树生 | 孙彦军 | 唐国强 | 鲍国安 | 吴晓东 | 陆树铭 | 李靖飞 | 洪宇宙 | 魏宗万 | 张光北 | 任大惠 | 飞天奖 | 金鹰奖 | 五个一工程 | 优酷 | 土豆 | 爱奇艺 | 曹操 | 公孙瓒 | 袁术 | 袁绍 | 吕布 | 刘备 | 孙策 | 关羽 | 张飞 | 诸葛亮 | 三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