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出处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成语】睚眦之怨
【注音】yá zì zhī yuàn
【释义】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怨。引申为极小的怨恨。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睚眦之恨、睚眦之隙、睚眦之嫌
【同韵词】单丝不线、金革之难、必操胜券、鱼龙曼羡、独得之见、口含天宪、挑拨离间、光阴如箭、移船就岸、知人之鉴
【年代】古代 [1]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谢罪,范雎说对魏齐要睚眦必报。 [2]
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3] 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
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怒”,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做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
鲁迅 《朝花夕拾》 [1]
相关文章推荐:
史记 | 睚眦之怨 | 主语 | 宾语 | 主语 | 宾语 | 范雎 | 中大夫 | 须贾 | 魏相 | 魏齐 | 张禄 | 鲁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