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由国际滑冰总会(ISU)主办,各成员国(或地区)的业余运动员参加的花样滑冰比赛,每年举办一次(常在三月)。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包含四个单项: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舞。各单项的第一名享有该年度“世界冠军”的头衔。
本赛事与冬奥滑冰比赛、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为国际滑冰总会主办的四大世界顶级花样滑冰赛事。
花样滑冰比赛按选手水平高低与参赛范围,分为不同的级别(从初学者到奥运会)与不同的规模(从地区赛、全国赛到国际赛)。成立于1892年的世界性滑冰运动管理机构国际滑冰联盟(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简称国际滑联或ISU),负责为国际比赛制订规则、进行评判。国际滑联认可的国际大赛包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Winter Olympics)、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World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世界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World Junior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European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Four Continenets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以及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ISU Grand Prix of Figure Skating)。
花样滑冰(figure skating) 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相继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约翰逊(Robert Johnson)撰写的《论滑冰》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花样滑冰的书籍。1863年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双人滑,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花样滑冰表演。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花样滑冰比赛。1896年在俄国彼得堡举行首次世界男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06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首届世界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5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第一次世界冰上舞蹈锦标赛。花样滑冰的冰场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5厘米。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男女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个比赛项目。每个国家和地区每项限报3人(队)。 [1]
首届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于1896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只有男子单人滑比赛。从1906年起,世锦赛增加了女子单人滑比赛。1908年,世锦赛又增加了双人滑比赛。直到1952年,冰上舞蹈才成为世锦赛的正式比赛项目。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一共中断过三次。1915年至1921年连续7届世锦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办。1940年至1946年连续7届世锦赛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停办。1961年,美国国家花样滑冰队全体18名运动员和16名随行人员在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参加当年世锦赛途中遭遇空难不幸全军覆没,震惊花样滑冰界,国际滑冰联盟执行委员会在慎重讨论和投票后决定取消当年的世锦赛,以示悼念。
运动员必须首先获得他们国家滑冰协会的许可,才能以国家队员的身份代表国家参加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为了推动花样滑冰运动的普及和促进其发展,国际滑冰联盟规定:
每个国际滑冰联盟的成员国(或地区)都拥有参加世锦赛所有四个单项的参赛名额,即该成员国(或地区)可派出两名运动员分别参加男子单人滑和女子单人滑比赛,同时派出两对运动员分别参加双人滑和冰舞比赛。如果某成员国(或地区)的选手在前一年世锦赛某个单项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则可派出两至三名(对)选手参加次年世锦赛该单项的比赛。 [2]
- 如果某名(对)参赛选手进入了世锦赛的自由滑阶段并取得前15名,所获得的分数等于其名次,即第一名得1分,第二名得2分,以此类推,第15名得15分。
- 如果某名(对)参赛选手进入了世锦赛的自由滑阶段但未取得前15名,所获得的分数为16分。
- 如果某名(对)参赛选手未进入世锦赛的自由滑阶段,但进入了短节目阶段,所获得的分数为18分。
- 如果某名(对)参赛选手未进入世锦赛的短节目阶段,所获得的分数为20分。
- 如果前一年某成员国(或地区)只有一名(对)选手参加了世锦赛某个单项,且:
得分不大于2分,则该成员国(或地区)次年可以派出三名(对)选手参加世锦赛该单项。
得分大于2分但不大于10分,则该成员国(或地区)次年可以派出两名(对)选手参加世锦赛该单项。
得分大于10分,则该成员国(或地区)次年只能派出一名(对)选手参加世锦赛该单项。
- 如果前一年某成员国(或地区)有两名(对)选手参加了世锦赛某个单项,且:
得分之和不大于13分,则该成员国(或地区)次年可以派出三名(对)选手参加世锦赛该单项。
得分之和大于13分但不大于28分,则该成员国(或地区)次年可以派出两名(对)选手参加世锦赛该单项。
得分之和大于28分,则该成员国(或地区)次年只能派出一名(对)选手参加世锦赛该单项。
- 如果前一年某成员国(或地区)有三名(对)选手参加了世锦赛某个单项,则取名次最好的两名(对)选手的得分,按照上面的有两名(对)选手参加的规则计算。 [3]
1、国际比赛由裁判组对运动员的动作完成情况以艺术印象和技术水平来裁判。
2、单人滑和双人滑首先进行短节目比赛,然后是自由滑比赛,两者不能在同一天。冰上舞蹈规定舞必须首先滑行。创编舞必须在规定图形之后,但不得在同一天。自由舞必须最后滑行。
3、花样滑冰的个人基本技术包括:各种平衡跨跳,旋转,跳跃,各种滑行步法和各种连贯动作。有几种不同的跳跃包括:后结环一周跳,卢茨跳跃,阿克塞尔跳跃和萨霍夫跳跃。其中难度最大的跳跃是完成三周跳,三周卢茨跳跃和三周萨霍夫跳跃。
4、双人滑的一些特殊动作包括:抛跳,捻转,螺旋线,阿尔塞托举,分腿托举和燕式旋转等。
5、双人滑和冰上舞蹈区别有:冰上舞蹈不允许用托举动作。冰上舞蹈的编排不是随意的,冰上舞蹈必须完成规定的各种舞蹈。冰上舞蹈的一些基本连贯动作是:夏塞步侧步快滑,乔克塔步和莫霍步。 [3]
1896
圣彼得堡 俄罗斯
1897
斯德哥尔摩 瑞典
1898
伦敦 英国
1899
达沃斯 瑞士
1900
达沃斯瑞士
1901
斯德哥尔摩 瑞典
1902
伦敦 英国
1903
圣彼得堡 俄罗斯
1904
柏林德国
1905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06
慕尼黑德国
达沃斯瑞士
1907
维也纳 奥地利
1908
奥帕瓦捷克斯洛伐克
1909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10
达沃斯瑞士
1911
奥帕瓦捷克斯洛伐克
1912
曼彻斯特英国
1913
维也纳奥地利
1914
赫尔辛基芬兰
1915-1921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办
1922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23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24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25
维也纳奥地利
1926
柏林德国
1927
达沃斯瑞士
1928
柏林德国
1929
伦敦英国
1930
纽约美国
1931
柏林德国
1932
蒙特利尔加拿大
1933
苏黎世瑞士
1934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35
布达佩斯匈牙利
1936
巴黎法国
1937
伦敦英国
1938
柏林德国
1939
柏林德国
1940-1946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
1947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48
达沃斯瑞士
1949
巴黎法国
1950
伦敦英国
1951
米兰意大利
1952
巴黎法国
1953
达沃斯瑞士
1954
奥斯陆挪威
1955
维也纳奥地利
1956
加尔米施-帕滕基兴 联邦德国
1957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国
1958
巴黎法国
1959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国
1960
温哥华加拿大
1961
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
(因比利时空难事故取消)
1962
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
1963
科尔蒂纳丹佩佐 意大利
1964
多特蒙德 联邦德国
1965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国
1966
达沃斯瑞士
1967
维也纳奥地利
1968
日内瓦瑞士
1969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国
1970
卢布尔雅那 南斯拉夫
1971
里昂法国
1972
卡尔加里加拿大
1973
布拉迪斯拉发捷克斯洛伐克
1974
慕尼黑 联邦德国
1975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国
1976
哥德堡瑞典
1977
东京日本
1978
渥太华加拿大
1979
维也纳奥地利
1980
多特蒙德 联邦德国
1981
哈特福美国
1982
哥本哈根丹麦
1983
赫尔辛基芬兰
1984
渥太华加拿大
1985
东京日本
1986
日内瓦瑞士
1987
辛辛那提美国
1988
布达佩斯匈牙利
1989
巴黎法国
1990
哈利法克斯 加拿大
1991
慕尼黑德国
1992
奥克兰美国
1993
布拉格捷克
1994
千叶日本
1995
伯明翰英国
1996
埃德蒙顿加拿大
1997
洛桑瑞士
1998
明尼阿波利斯 美国
1999
赫尔辛基芬兰
2000
尼斯法国
2001
温哥华加拿大
2002
长野日本
2003
华盛顿美国
2004
多特蒙德德国
2005
莫斯科俄罗斯
2006
卡尔加里加拿大
2007
东京日本
2008
哥德堡瑞典
2009
洛杉矶美国
2010
都灵意大利
2011
原定(长野日本)因地震海啸更改为 莫斯科 俄罗斯
2012
尼斯 法国
2015
注:由于当时的保守主义,1906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滑项目是在瑞士的达沃斯举行。次年起,女子单人滑比赛与男子单人滑比赛在同一地点举办。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 | 德国 | 加拿大 | 中尉 | 奥地利 | 瑞士 | 巴黎 | 圣彼得堡 | 圣彼得堡 | 俄罗斯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伦敦 | 英国 | 达沃斯 | 瑞士 | 达沃斯 | 瑞士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伦敦 | 英国 | 圣彼得堡 | 俄罗斯 | 柏林 | 德国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慕尼黑 | 德国 | 达沃斯 | 瑞士 | 维也纳 | 奥地利 | 奥帕瓦 | 捷克斯洛伐克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达沃斯 | 瑞士 | 奥帕瓦 | 捷克斯洛伐克 | 曼彻斯特 | 英国 | 维也纳 | 奥地利 | 赫尔辛基 | 芬兰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维也纳 | 奥地利 | 柏林 | 德国 | 达沃斯 | 瑞士 | 柏林 | 德国 | 伦敦 | 英国 | 纽约 | 美国 | 柏林 | 德国 | 蒙特利尔 | 加拿大 | 苏黎世 | 瑞士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布达佩斯 | 匈牙利 | 巴黎 | 法国 | 伦敦 | 英国 | 柏林 | 德国 | 柏林 | 德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斯德哥尔摩 | 瑞典 | 达沃斯 | 瑞士 | 巴黎 | 法国 | 伦敦 | 英国 | 米兰 | 意大利 | 巴黎 | 法国 | 达沃斯 | 瑞士 | 奥斯陆 | 挪威 | 维也纳 | 奥地利 | 加尔米施-帕滕基兴 | 联邦德国 |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 美国 | 巴黎 | 法国 |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 美国 | 温哥华 | 加拿大 | 布拉格 | 捷克斯洛伐克 | 比利时 | 布拉格 | 捷克斯洛伐克 | 科尔蒂纳丹佩佐 | 意大利 | 多特蒙德 | 联邦德国 |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 美国 | 达沃斯 | 瑞士 | 维也纳 | 奥地利 | 日内瓦 | 瑞士 |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 美国 | 卢布尔雅那 | 南斯拉夫 | 里昂 | 法国 | 卡尔加里 | 加拿大 | 布拉迪斯拉发 | 捷克斯洛伐克 | 慕尼黑 | 联邦德国 |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 美国 | 哥德堡 | 瑞典 | 东京 | 日本 | 渥太华 | 加拿大 | 维也纳 | 奥地利 | 多特蒙德 | 联邦德国 | 哈特福 | 美国 | 哥本哈根 | 丹麦 | 赫尔辛基 | 芬兰 | 渥太华 | 加拿大 | 东京 | 日本 | 日内瓦 | 瑞士 | 辛辛那提 | 美国 | 布达佩斯 | 匈牙利 | 巴黎 | 法国 | 哈利法克斯 | 加拿大 | 慕尼黑 | 德国 | 奥克兰 | 美国 | 布拉格 | 捷克 | 千叶 | 日本 | 伯明翰 | 英国 | 埃德蒙顿 | 加拿大 | 洛桑 | 瑞士 | 明尼阿波利斯 | 美国 | 赫尔辛基 | 芬兰 | 尼斯 | 法国 | 温哥华 | 加拿大 | 长野 | 日本 | 华盛顿 | 美国 | 多特蒙德 | 德国 | 莫斯科 | 俄罗斯 | 卡尔加里 | 加拿大 | 东京 | 日本 | 哥德堡 | 瑞典 | 洛杉矶 | 美国 | 都灵 | 意大利 | 莫斯科 | 俄罗斯 | 尼斯 | 法国 | 安大略省 | 伦敦 | 加拿大 | 琦玉县 | 琦玉市 | 日本 | 上海 | 波士顿 | 美国 | 瑞士 | 达沃斯 |